首页 » 科技新闻

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放射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2015-06-11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第五大最常见的癌症,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门静脉癌栓作为肝癌的生物学特征之一,其发生率非常高,是肝脏外科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有文献报道,直径小于2 cm的肝癌,镜下门静脉癌栓发生率为40.5%;直径2-5 cm的肝癌,癌栓发生率为30% - 60%;超过5 cm的肝癌,癌栓发生率则高达60%-90%。
而且由于癌栓极易导致肝内播散和门静脉高压,所以其预后非常差。对于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治疗,目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切除、介入栓塞化疗、放射治疗、各种消融治疗、生物及基因治疗等。其中,放射治疗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作用正在从过去的姑息治疗方式向可治愈的治疗方式进展。
肿瘤放射治疗是指利用同位素产生的α、β、γ射线及各类x射线治疗机或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电子束、质子束及其它粒子束等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方法。根据治疗方式、途径的不同分为:外放射(远距离照射)治疗和内放射(近距离照射)治疗。
一、外放射治疗
外放射治疗即将放射源与人体保持一定的距离进行照射,射线从体表穿透进人体内一定深度,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放射治疗的效果与放射剂量密切相关。肝癌的有效放射剂量应大于40 Gy,若要达到根治的效果,则应在60 Gy左右。但正常肝组织的耐受量在30-35 Gy以内。
传统的放射治疗技术因无法对肿瘤靶区进行精准定位,随着放射剂量的增大,在取得更好的肿瘤抑制效果的同时,对正常肝脏的损害也会增大,甚至出现放射性肝损害、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随着放疗技术的进步,目前临床上采用的三维适形放疗(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image-guided radiation therapy,IGRT)等技术则可对肿瘤靶区进行精准定位,增大靶区放疗剂量并且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而在临床上广为应用。
3D-CRT是通过调整非共面高能射线线束的入射形状,形成与靶区三维空间形状相符合的、剂量分布均匀的射线体积,而在这一体积外则为相对低剂量区,实现了精确治疗,减少了对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范围及剂量。根据其放射源的不同,临床上较常用的有γ刀(以钴为放射源)和X刀。
IMRT即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是3D-CRT的一种。它是在各处辐射野与靶区形状一致的条件下,针对靶区三维形状和靶区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具体解剖关系对束强度进行调节,单个辐射野内剂量分布是不均匀的,但是整个靶区内剂量的分布比三维适形放疗更均匀。
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报道肝细胞癌( HCC)伴门静脉癌栓( PVTT)患者行3D-CRT治疗的有效率在18. 1%-69. 7%,中位生存期在3.8-13.2个月,一年生存率在16. 7%-56. 3%。Zeng等早在2005年所报道的对PVTT给予直线加速器局部常规分割外放疗,其中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为4个月,1年生存率为11. 4%,均低于实验组。
宁雪坚等对33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3D-CRT,将原发灶与癌栓的治疗效果分开评价,其中原发灶治疗有效率为60. 6%( 20/33),癌栓治疗有效率为69. 7%( 23/33)。蔡树华等对32例HCC伴PVTT患者实行γ刀治疗,治疗结束4周后评价效果,其中27例AFP阳性患者经治疗后20例AFP下降至正常。
林根来等采用8MV-X线直线加速器对32例HCC伴PVTT患者进行3D-CRT,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56.3%、31. 3%、21. 9%、9.4%。Huang等对326例HCC伴PVTT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后观察分析,有效率和一年生存率分别为18.1%和16.7%。
3D-CRT和IMRT通过高度适形照射减少了周围正常组织受照体积并改进了剂量分布,目前已达到了较好的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是,由于放疗过程中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如摆位误差、呼吸运动)的影响,会导致肿瘤脱靶而伤及周围正常组织或器官,并影响照射剂量的分布。
为解决这些问题,将放射治疗机或加速器与影像设备相结合,在治疗过程中通过采集图像信息来确定治疗靶区,并随时进行位置和剂量分布的调整,这被称为IGRT。这种技术更好地保护了靶区周围的正常组织,进一步提高了肿瘤照射剂量及剂量分布的均匀性。并且在放疗过程中可以根据肿瘤和周围正常组织的变化情况,随时进行快速修改和调整治疗计划,进行自适应放疗。
射波刀( Cyberknife)即为一种图像引导放射治疗,通过影像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放疗过程中实时追踪肿瘤随呼吸的位置移动而随时调整照射靶区,很好地保护了周围正常的组织。文献报道显示其在肝癌原发灶的治疗中显现出了较为显著的疗效,使所观察的17例患者全部达到了局部控制的效果。但是,其对门静脉癌栓的疗效如何,目前的报道较少。
螺旋断层放疗( helical tomotherapy)就是将螺旋CT与直线加速器相结合。在每次治疗前首先进行CT扫描,根据扫描图像与定位CT图像对比,机器会自动修正摆位误差,然后像螺旋CT扫描一样,射线逐层围绕肿瘤进行3600旋转聚焦照射。此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显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Kim等对35例HCC伴PVTT患者进行螺旋断层放疗,其中门静脉主干癌栓18例,一级或二级分支癌栓17例,总照射剂量为45-60 Gy,分割为10次,每周5次。患者的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无进展(SD)、进展率(PD)分别为14.3%、28. 6%、51. 4%、5.7%,中位生存期为12.9个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51. 4%、22. 2%。
门静脉主干癌栓患者总生存期为9.8个月,短于门静脉分支癌栓患者的16.6个月,表明癌栓进展程度与放疗预后密切相关。
继X刀和γ刀之后发展起来的质子束放射治疗,通过发射穿透性极强的质子并产生独特的Bragg峰,使其极为精确地对肿瘤靶区进行杀伤,大大减少了靶区周围正常肝及组织器官的损伤,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肿瘤放射生物学效应。
Sugahara等对35例HCC伴pVrrr患者进行质子束放射治疗,总剂量为55-77 GyE,46单次分割剂量为2.2 -5.5 GyE,2年及5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6%和20%,中位生存期为22个月。
为了提高放射治疗效果,目前临床上多采用3D-CRT加介入的联合治疗。由于门静脉癌栓也接受门静脉管壁的供血,因此介入治疗可引起癌栓缺血坏死,同时促使GO期细胞转入增殖期,乏氧细胞再充氧,进而提高放射敏感性,所以两者联合可取得协同抗癌效应。根据近年来有关此联合治疗的报道,有效率在39. 6% - 80. 0%,一年生存率在40. 0% -58. 8%。
Yoon等共计选择412例HCC伴PVTT患者接受3D-CRT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治疗,癌栓的缓解率为39. 6%,癌栓无进展率为85. 6%,1年及2年累积整体生存率分别为42.5%和22.8%。康静波等将34例HCC伴PVTT患者先给予γ刀治疗后给予TACE,将37例患者先给予TACE后给予γ刀治疗,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
姚华雄等将60例HCC伴PVTT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TACE联合3D-CRT治疗)和对照组(单纯TACE治疗),随访1年评价疗效和生存率。观察组近期疗效有效率为80. 0%,高于有效率为43.3%的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随访期内有18例死亡,对照组患者随访期内有24例死亡;观察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7. 69±2.67)个月,高于对照组(4. 18 ±l. 17)个月(P<0.05),1年生存率40. 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 0% (P <0. 05)。
另外,有学者对5-氟尿嘧啶( 5-FU)和干扰素(IFN)联合3D-CRT治疗进行了研究,也显示出了一定的效果。Katamura等对16例HCC伴PVTT患者给予动脉内灌注5-FU和IFN联合3D-CRT的治疗方法(RT组),对另外16例HCC伴PVTT患者给予单纯动脉内灌注5-FU和IFN的治疗方法(非RT组)。
RT组癌栓CR、PR、SD、PD分别为19%、56%、25%、0%;非RT组CR、PR、SD、PD分别为6%、19%、44%、31%。RT组有效率高于非RT组(P =0. 012),但两组中位生存期经统计分析并无显著差异(RT组7.5个月,非RT组7.9个月)。
Chuma等对20例HCC伴PVTT的患者采取肝动脉灌注5-FU、皮下注射IFN联合IGRT的治疗方式,对另外20例HCC伴PVTT的患者采取肝动脉灌注5-FU、皮下注射IFN的治疗方式作为对照。
联合IGRT组PVTT的CR、PR、SD、PD分别为5%、55%、40%、0%;未联合组CR、PR、SD、PD分别为0%、30%、35%、35%。联合IGRT组有效率为60%,高于有效率为30%的未联合IGRT组(P =0.014)。联合IGRT组中位生存期为12.0个月,长于中位生存期为9.1个月的未联合IGRT组(P =0. 041)。
近两年,关于放疗联合介入治疗,有学者报道可获得与手术相近或优于手术的治疗效果。吴志军等对145例HCC伴PVTT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其中单纯手术64例,TACE结合3D-CRT治疗81例。大体放疗靶区只包括癌栓,不包括原发灶,使90%等剂量曲线覆盖计划靶体积。
经统计分析,两组疗效相近(P>0.05)。Tang等将371例HCC伴PVTT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手术联合介入,一组放疗联合介入。经统计分析显示,可切除HCC伴PVTT患者放疗联合介入的治疗效果优于手术联合介入的效果(P<0.05)。当然,这种结论尚需大量临床对照实验的进一步论证。
外放射治疗已经成为HCC伴PVTT患者的一项重要而且有显著疗效的治疗方式,但关于肝癌组织及癌栓组织的外放射治疗剂量尚无统一标准。
虽然射波刀、螺旋断层放疗及质子束放疗可以给予较大的单次分割剂量,但如何根据患者肝功能状态、肝硬化程度及受照肝体积等情况估算最高耐受量,如何在可耐受的剂量范围内给予最高剂量、采取最佳治疗方案,临床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另外,以放疗作为联合治疗方式之一的综合治疗,如何选择最佳的联合方案及序贯顺序,尚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二、内放射治疗
内放射治疗是通过介入的方法、经皮肝穿刺技术或术中将放射性核素注入肝动脉或植入瘤体内,即可通过栓塞血管而阻断肿瘤血供,又可通过定向内放射而杀死肿瘤细胞。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核素主要有133I、125I、90Y、32p等。
133I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放射性核素。经肝动脉注入133I-碘化油既可栓塞肿瘤微血管,又可释放B射线,从而对肿瘤细胞产生杀伤效应,在延长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Marelli等对PVTT患者采用133-碘油进行TACE。与单纯碘油TACE比较,133 I-碘油TACE组平均生存454 d,明显长于单纯碘油TACE组的171 d。133I应用较广泛,但因其释放较多的γ射线,可导致全身骨髓抑制及肾毒性,在应用时要注意防治其不良反应。
125I放射性核素粒子释放的射线能有效覆盖肿瘤及其周围侵犯区域,通过微型放射源发出短距离的、持续的放射线,对肿瘤起持续放疗作用。Zhang等报道了10例经外科切除、TACE、微波消融以及PEI等综合治疗效果不佳的PVTT患者,在CT引导下PVTT内植入125I粒子。
随访4个月,CR4例,PR 5例,SD 1例。彭齐荣等报道40例HCC伴PVTT患者在CT导向下将125I粒子植入瘤体内。40例患者中CR 18例(45. 0%),PR 22例(55.0%),总有效率100%。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
90Y及32p为纯释放B射线的放射性核素,在局部能产生较大的辐射能量且不累及邻近器官,其玻璃微球在肿瘤内不被溶解吸收而发挥永久性栓塞作用。但90Y半衰期仅为67 h,肝内作用时间短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
32p为高纯度B放射源,半衰期长达14.3 d,其微球理化性质稳定,所释放的B射线最大射程可达1 cm,且其能量为133I所产生的B射线能量的2倍,是目前较好的内放射剂。
选择性经肝动脉灌注90Y微球治疗HCC伴PVTT患者,能够明显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Tsai等报道22例门静脉主干或一级分支癌栓的HCC患者,接受经肝动脉的90Y栓塞治疗,2例部分有效,50%病情稳定,42%疾病进展,自接受90Y治疗算起,整体中位生存时间为7个月。
目前,内照射治疗HCC伴PVTT的安全有效照射剂量尚不统一。一般认为内吸收剂量达到50-60 Gy才能达到根治性杀伤效果。李志辉等认为对肝脏储备功能低下、严重肝硬化或慢性活动性肝炎、结节或弥漫性肝癌的患者剂量应偏低(<30 Gy)。
另外,对于存在明显肝动静脉分流者应禁忌经肝动脉注入,因其不但不足以杀伤癌细胞,反而可伤及肝、肺等正常组织器官。在一定范围内,高剂量照射肝脏肿瘤和癌栓可提高其坏死缩小率,但与之相伴随的各种并发症也随之增多。因此,如何根据患者的癌栓分型、肝功能状况等在剂量选择、注药途径等方面实施个体化的内照射方案仍需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三、展望
目前,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放射治疗,已成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广为应用。在3D-CR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IMRT、IGRT(包括螺旋断层放疗)进一步提高了肿瘤照射剂量和剂量分布的均匀性,更好地保护了肿瘤周围正常组织,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另外,以放疗作为联合治疗方法之一的综合治疗也获得了一定的疗效。
但在放射剂量的选择、联合方案的制定等方面以及如何根据癌栓的发展程度、患者肝功能状况等方面实施最为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尚需进一步探讨与实践,使其日益完善。
另外,程树群等根据癌栓的发展程度将癌栓分为四型,为临床癌栓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对于HCC伴Ⅰ型、Ⅱ型PVTT行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但对于HCC伴Ⅲ型、Ⅳ型PVTT患者,目前治疗还有很多争议。
我们认为对于这类患者,先给予术前放疗,使癌栓及肿瘤体积缩小后,再考虑手术切除或其它治疗,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并延长患者生存期。但该结论尚需临床前瞻对照试验的验证。在三维放疗基础上加上时间控制因素而诞生的四维放疗,也有望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与不断发展的分子影像相结合的IGRT技术可根据肿瘤及癌栓的不同生长状态来选择照射剂量及安排剂量分布,期待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生物诊疗

相关资讯

疾病知识

微信二维码

ICP备案信息:陕ICP备15007525

中心地址:西安市北大街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联系电话:029-88326666

COPYRIGHT © 2015